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雷蒙•威廉斯作为伯明翰学派的重要人物,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了“情感结构”理论来解答对于普遍文化建立的思考。而这种强调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被体验的整体生活方式,将除主流思想意识之外,微妙主观的情感得以系统理性地展现。同时,传递出这种情感在历史阶段中的现在性及其对于将来的意义。电影《为所应为》是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的经典之作。他通过展现黑人面对种族关系的生活特质和政治背景时的行为态度,提出了另外一种以其为代表的群体感受。因此,对黑人在电影中就种族问题的研究,将反映出黑人群体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做出的直接反应,以及其中所拥有的共同特征,也为今后的种族问题分析提供参考。
“情感结构”概念随着雷蒙•威廉斯对“文化唯物主义”的研究不断完善。整个理论发展过程中,威廉斯在提出个人观点的同时,面对其他学者的评论使这一思想逐渐明了。因此,国外对“情感结构”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多集中在理论内涵、特点的研究上。
国内对威廉斯的研究始于二十一世纪。“情感结构”理论被引进中国后,由于译介的影响,在理论的整理多是重复冗余的,但在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学科里得到了极其丰富的应用和实践。
“情感结构”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称得上汗牛充栋,学者们多是通过文本细读、文本对比等方式,挖掘出作者在主题思想表达背后的情感取向。而文化研究中,此理论随着这一学科的兴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者以个别现象或文本为基础,研究阶级,意识形态文化归属等问题。在社会学中,研究成果多是从威廉斯对于乡村与城市的阐述出发,从文学艺术拓展到社会变迁,讨论情感结构对于两者关系的重构。传播学中,研究学者以“情感结构”为分析工具,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件或语言特征,分析中国社会传播行为背后,情感体验的生成逻辑和情感层次,分析它如何构建人与社会的关系。
电影《为所应为》是斯派克•李黑人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一经上映便引起了艺术家,电影工作者以及文化批评家的关注。丰富的文献成果主要以影评 和论文为主,着重从叙事模式,电影技巧,表现手法和黑人文化主题对电影进行分析。但在电影文本的分析上,局限在对于特定形象的解读,而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层面的剖析,将简单的人物延伸到多元化黑人社会总体,将个人的心理历程和历史背景延伸到社会团体成员的复杂关系和物质条件上来,挖掘出黑人群体在特定时期非主流的情感体验,对种族关系这一文化议题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 系统性地理解“情感结构”理论的内涵及分析方法
2) 对电影文本《为所应为》及斯派克•李的相关电影进行分析
3) 进一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找出这种整体经验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
重点研究内容:
电影《为所应为》的视觉呈现中,导演通过音乐、天气、符号元素等表现出黑人群体在政治背景下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特征。从对矛盾升级不断刻画,到冲突爆发,前后的变化将这种情感体现出来,在其相关的几部电影中,这种情感的结构化特征予以表征。本文将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探究这种情感结构的出现及影响。
在文本分析部分,本文重点是研究电影元素所传递出来的意图,和相关背景史实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元素的含义。在此方面,本文将选择较为明显的,体现情感倾向的元素。例如WE-LOVE Radio, sounds of “Cool Out Corner”, song of “Fight the Power”等,进而挖掘出其情感意图,之后,在相关电影中找出情感的共同之处。
2) 历史背景的解读。本文将从文本给出的两句代表性话语,以学生非暴力组织委员会(SNCC)为例,了解其产生的时代特征,及在当时社会背景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