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ransgender Groups in Univers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近几十年来,LGBTQIA群体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而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方向在近期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三:1,由生理医学领域研究转向社会群体研究,其中身份认同又是近年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2,性别多元化进一步展开,由单纯的同性恋(gay/lesbian)、双性恋(bisexual)转向更加多元的跨性别(transgender)、酷儿(queer),甚至是间性(intersex)和无性(asexual)群体;3,由单纯的性/性别领域研究转向与其他社会属性相联结,比如阶级、族裔、国别文化等等。相比于国外,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样态和政治环境,国内对跨性别的研究起步晚、研究面窄、程度不深。
本文着眼的群体是跨性别者。跨性别,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跨性别者包括了许多种人,例如:变性者、扮装者、性同者;以及跨性别者也分为想要变性和不想变性两类,前者通常对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生理特征有强烈的排斥感或不快感,迫切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后者虽然也反感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生理特征,但并不会像前者那么强烈,也不像前者一样希望通过手术来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一般只会选择穿异性服装,并用特殊衣物来遮盖自己的某些生理特征,通常多见于心理性别为中性或第三性别的跨性别者。
本文研究的是跨性别群体的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采用并延伸了Anthony D’Augelli的LGB群体身份认同发展理论,从社会关系维度探讨中国高校里的跨性别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并与西方跨性别社群相对比,对比研究中西文化对跨性别群体身体建构的影响。
本文首先想达到的目的是提高跨性别群体在中国社会的可见度,促进其的去污名化。另外,通过对跨性别者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分析,和研究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影响,本文希望能够帮助到跨性别群体使用更加积极有效的策略手段,利用好中国文化中对跨性别群体友好的元素,吸收西方有利文化因素,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善积极的身份认同。同时,本文对有心于关注跨性别群体的心理咨询师、学者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 研究受访者(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同构建过程
2) 研究中国文化对受访者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的影响
3) 与西方跨性别群体作对比,比较中西文化对跨性别群体身份认同构建影响的异同。
重点研究内容:
1, phase of exiting heterosexual identity
研究受访者如何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同与自己的生理性别不同,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是性少数群体的一员。在此阶段中,是否会试图寻求外界的帮助?使用了何种发现策略?
2,phase of developing a personal transgender identity status
研究受访者逐步接受自己的跨性别身份的过程,并研究其如何寻求他人或者外界的帮助,使用了何种策略?
3,phase of developing a transgender social identity
研究受访者建立能够接纳自己跨性别身份的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使用了何种策略。
4,phase of becoming a transgender offspring
研究受访者让其家属亲人接受自己跨性别身份的过程,使用了何种策略。
5,phase of developing a lesbian/gay/bisexual intimacy status
研究受访者寻找并建立伴侣关系(包括性伴侣和恋爱关系)的过程和使用的策略。
6,phase of entering a lesbian/gay/bisexual community
研究受访者公开向社会媒体出柜以提高群体社会能见度和争取社会情感、物质等支持的过程;以及在发起或参与社会政治运动以提高本群体的社会政治地位,争取公平权利权益的过程。这一阶段在中国环境下可能从来没有出现。
7,研究中国文化在各阶段对跨性别身份认同构建的影响,并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跨性别群体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