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本我与自我的弗洛伊德式分析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4-14

A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Kate’s Id and Ego in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天黑前的夏天》作为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深度刻画了以凯特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中年女性的精神世界,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其在婚姻、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自我意识及自我价值的探索。国内外针对小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主义批评、叙事策略研究、象征和意像手法的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心理学及拉康的镜像原理。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综合且深入地剖析女主凯特人格中的自我、本我、以及二者间的矛盾冲突,揭示其人格结构的失衡是其出走的根本动因。另从自我防御机制的角度着重分析凯特焦虑的形成、自我防御的方式及最终的自我认同和回归重建,以求对人物自身形象及其心路和现实历程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论文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女主人公从人格失衡到探索到最终平衡的过程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相吻合;而宏观来说,凯特的个人经历是大多中年女性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为该群体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和发展自我,处理社会和家庭身份,解决理想和现实冲突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处理针对小说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主人公作为女性代表在对抗父权文化中的自我发现与成长,以及对凯特多重女性身份的分析,李娜(2010)点明凯特的出走预知了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潮,而她的回归则预示着八十年代该运动的结束。蒋萧(2010)指出中年女性应在自我认识和家庭责任中找寻平衡。而另一方面,不同的心理学批评理论也被广泛应用,Rubenstei指出了凯特的精神探索对其现实行为及生理变化的重要影响。莱辛的小说创作深受荣格的影响,山微(2015)表明凯特的心理成长恰恰与荣格的自性相呼应,在经历了自我审视、揭开人格面具、接受阴影和重生几个阶段后,凯特最终回归,也标志着主人公自性化的阶段性胜利。李杉(2014)则应用了拉康的镜像原理,阐述了凯特作为“房中天使”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从凯特对女性人格精神独立的追求及社会道德准则两方面细致分析了凯特镜像形成的原因,最后探索了镜像的毁灭以及凯特通过一系列在外经历最终认识并发展自我的过程。除此之外,对小说中莱辛写作技巧的研究也成为了热门,Klein(2002)指出莱辛对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刻思想内涵的技巧之高,“天黑”其实代表着凯特在婚姻和生活中受其身份责任重担的禁锢,而张璐在“凯特的梦与困惑——对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中表明凯特的13个海豹梦其实是她内心世界的折射,梦中海豹的遭遇象征着凯特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海豹被困陆地实则象征着凯特深陷自我身份认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而海豹的最终获救象征着凯特的自我重建与最后的回归。

国内外以弗洛伊德精神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皆为对凯特“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及其之间矛盾冲突的全面分析,并多结合了梦的解析,而本文将结合人格结构理论中的“力比多”概念和玛丽的人物形象分析凯特的本我,从而揭示凯特的“夏日出走”之必然,结合人格结构理论中的 “自我防御机制”原理及“迈克尔夫人”的形象分析凯特的自我,从而解释凯特的回归实质。以期获得一个更有深度的人物,实现作品的现实价值。

二、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及实现途径

(一)课题任务

1.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内容对女主凯特的自我和本我分别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

2.探讨凯特自我与本我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及矛盾冲突,通过凯特的心路历程解释其现实行为

3.揭示平衡人格结构、处理不同身份及探索发展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重点研究内容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最为重要的推论在于他将精神活动过程分别规划于三个精神区域,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密切配合使人能顺利有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及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凯特人格结构的失衡其中,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靠遗传获得,是无意识的、本能性的欲望和冲动,遵循唯乐原则。而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和”管理机构”,在本我与现实的接触中发展而来,由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所决定,是意识的、理性的和现实化的本我,遵循唯实原则。在《天黑前的夏天》中,中年家庭主妇凯特遭遇精神危机“离家出走”,她内心的迷惘挣扎正是源于人格结构的失衡及内在的矛盾斗争。本我可以说是凯特出走的心理动因,“力比多”无处发泄和升华,强大的本我急于摆脱束缚得到满足,唯乐原则占据上风,凯特自此踏上了追求肉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旅途。而自我则是凯特自我发现的理性基础,它总是企图利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及其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唯实原则取代唯乐原则,凯特本我和自我的矛盾冲突此时显而易见。面对来自本我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凯特的自我逐渐发展出了多种防御机制来对抗压抑、移情和焦虑,并从中重新认识和重建自我,最终回归家庭。

由此可见,凯特的自我和本我在其人格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者间的矛盾冲突更是她内心挣扎困惑的重要源头,“力比多”的最终释放让凯特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自我防御机制最终驱使凯特回归现实重返家庭,整个人物也因此更加鲜活丰满。


上一篇:从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视角探析《在切瑟尔海滩上》中的两性关系问题_开题报告
下一篇:论《使女的故事》中的“他者”形象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TAG: 天黑前的夏天 弗洛伊德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