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使女的故事》中的“他者”形象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4-14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视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幻想小说之一。作为一部未来小说,《使女的故事》讲述了在未来世界由于全球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育率大幅下降,人类需要保住人种的繁衍生息,于此同时,美国发生政变,总统被刺杀,一夜之间美国被极端势力控制而成立了极权主义国家——基列共和国。在基列国,原教旨主义者大行其道,从各个层面建立起泯灭人性的社会制度。统治阶级停办了大众传媒,灌输给民众整齐划一的《圣经》语录,人们失去了了解发生在周围的事情的一切途径,无数的民众坠入了精神崩溃的境地。当权者把人们划分出三六九等,并通过特殊服装穿着来区分,基列民众时刻被监控着。此外基列还建立了残酷的惩罚体系,他们处死不服从统治的人并悬尸示众。在这种非人制度的统摄下,社会安全丧失,人们毫无自由可言,唯有屈服于统治者。尤其是基列共和国的妇女,她们先被剥夺个人财产,使女们还被取消掉先前的名字,而跟随大主教取名。在基列共和国,神权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当权者视《圣经》为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依据。他们逐字逐句效仿《圣经》中的生活模式,基列环境恶化导致人口下降 ,便效仿《圣经》进行人口再生产。基列把生育过程宗教化,在每月一次的受精仪式中,由使女、大主教及其夫人共同完成,整个仪式毫无感情,只为生产下一代,他们尽心尽力地行使着为人类传宗接代的社会职责,背地里却是疏远、冷漠。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扭曲、社会制度令人窒息的环境下,众多民众丧失了自我,没有了话语权,被迫沦为“他者”。

国外对《使女的故事》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例如对话语政治的分析、对生态中异化和女性主义的探讨,在研究“他者”或异化主题的时候,究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基列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上,例如,学者Jamie Dopp在题为“Subject-position As Victim-position In The Handmaid's Tale”(1994)的文章中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他者”形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使女作为男权压迫的受害者,一直都是历史与命运无法选择的结果。在基列国建立之前,尽管女主奥芙弗雷德享受着经济、思想的独立,可当她被剥夺一系列自由的时候,她的丈夫对此并无抵抗,甚至认为理所应当她就该是他的附属。极权国家基列共和国成立后,能够生育的女性被迫沦为大主教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行走的子宫,没有自由,也没有阅读、交谈的权利。即便在小说最后的史料部分,基列政权最终被推翻,社会好像又回到了文明时代,可当大学的教授、学者们对基列国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时,他们依旧使用了一些性别歧视的词语来描述使女的角色,在场的听众还对此报以掌声和欢笑。可见,历史已经将性别的不平等深刻地印在人们的思想里,女性难逃作为“他者”的命运。国内也有一些对《使女的故事》中“他者”的形象研究,例如,学者王碧瑶(2013)就对小说中的“他者”形象进行了多元分析,指出除了基列国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下,部分基列国的男性其实也丧失了话语权,变成了“他者”。也有部分“他者”以或独立或团结的方式采取了抵抗行动,深化了泯灭人性的制度下的“他者”身份。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要么集中于深入研究女性的“他者”形象,要么只是对多元化的“他者”行进了简单的分析,因此本次研究将结合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使女的故事》中多元化的“他者”形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挑选《使女的故事》中多元的“他者”形象

2)从多角度对每个“他者”形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重点研究内容:

《使女的故事》以使女奥芙弗雷德作为女主人公,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她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她如何被捕沦为使女、如何忍辱负重践行自己的职责,因此不难抓住“使女”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在泯灭人性的社会制度下的“他者”形象。但在故事的叙述中,也不难发现除了“使女”,其他女性角色,即使是稍有权力的“夫人”和“嬷嬷”,也难以逃脱被男权社会压迫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分析,探究基列国的各类女性的“他者”形象。

1. 社会环境。在此部分,我将着重探究环境对不同“他者”形象的衬托。 基列国尊崇《圣经》和传统价值观念,严格禁欲,当权者把人们划分出三六九等,民众时刻被监控着,女性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庸。具体来说,“使女”们看似生活在一个没有危机的世界,她们遵循着传统的信条,不必出去工作,不会遭遇意外伤害,只需要在家里尽职尽责。然而她们毫无自由可言,只被当作行走的子宫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甚至连自杀的工具都被严格隐藏,想要结束自己屈辱生命的权利也没有。对于“夫人”来说,看似她们享有尊贵的权利,可在那样压抑的社会环境里,她们被迫要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忍受夫妻貌合神离的痛苦,特别是在规定的受精仪式上,她们要忍辱负重,旁观使女和自己丈夫的性行为。

人物心理。由于小说以使女奥芙弗雷德作为第一视角,故事中所有的心理描写都围绕她而展开。在此部分,我将通过她的心理活动,重点分析她的“他者”形象。本文中,使女奥芙弗雷德不止一次回忆起基列国成立之前的自由幸福生活,几乎每一次都是触景生情,然而从幸福的回忆里醒来,总是要面对残酷无情的现实生活。过去所拥有的各种自由到如今已完全被剥夺,作为女性的尊严也变成了泡沫。这种现实与回忆的差距所产生的痛苦让奥芙弗雷德无人诉说也无法诉说,对于现状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忍受身处边缘的处境。刚开始是奥芙弗雷德还对逃跑或者解脱充满了希望,不断关注黑市,因为黑市的存在意味着秩序的漏洞,也想通过与人交易来找到一线生机,可是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遭遇之后,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丧命,她已经变得略有苟且,“我不要疼痛。我不想作舞者,双脚腾空,头部成为一个无脸的长方形白布袋。我不愿当挂在围墙上的玩偶,不愿成为没有翅膀的天使。我想继续活下去,随便怎么活都成。我情愿将自己的身体交给别人任意使用。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我。我将卑躬屈节,逆来顺受”。通过她的心理描写,可见作为一个边缘人物,奥芙弗雷德始终也无法逃离她的“他者”命运。


上一篇:《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本我与自我的弗洛伊德式分析_开题报告
下一篇: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比较研究-以小说《洛丽塔》及其97版同名电影为例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TAG: 使女的故事 他者形象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