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ender-free Love in Orlando:A Biograph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eer Figure’ s Heterosexuality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奥兰多:一部自传》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8年完成的作品,是一部极具夸张特色及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十六世纪的男性到二十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士王统治期间失宠,隐居于乡间大宅。后成为政绩卓著的土耳其特使,在君士坦丁堡发生叛乱当晚,与一舞女共度一夜,沉睡数日,醒来后发现自己竟变成女性之身——尽管容貌没有丝毫改变。她遂脱离官职,混迹于吉普赛人之中,返回英国后跻身上流社会,与蒲伯、艾迪生等文豪结识。随后她嫁给一位船长,怀孕生子。人到中年,她的诗作获奖,文学理念与写作技巧日臻成熟,精神也趋于完满。
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奥兰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多是基于女性主义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尤其是对作品中所反映的“雌雄同体”这一性别理想的论证上,例如凯伦•劳伦斯(Karen R. Lawrence)的“Modern Fiction Studies: Orlando s Voyage Out”(1992)、南希•切尔韦蒂(Nancy Cervetti)的“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Breeches, Petticoats, and Pleasures of Orlando”(1996) 以及琼•肯纳德(Jean E. Kennard)的“Power and Sexual Ambiguity: The Dreadnought Hoax, The Voyage Out”等从异装癖、“性”以及历史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了奥兰多“雌雄同体”的重要意义。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也大都集中在女性主义角度,例如杨玉珍教授的《“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从《一个人的房间》和《奥兰多》两部作品中总结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此外也不乏从有学者从历史、叙事等角度进行研究。本论文将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来解读《奥兰多》这部作品中的酷儿形象,以解构异性恋霸权,从而论证异性恋是社会规训的结果。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对《奥兰多》文本中的酷儿形象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2)研读酷儿相关理论分析与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分析的相关文献,
3)结合本课题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文本中的酷儿形象与异性恋霸权间的关系脉络
重点研究内容:
李银河在其译著《酷儿理论》中指出,“酷儿”意味着对抗 ,它既是对同性恋同化的对抗也是对异性恋压迫的对抗。“酷儿”包括所有被边缘化的人群。杨洁也在其《酷儿理论与批评实践中》一书中谈及:“目前,‘酷儿’作为一个开放的和反归类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人群:女/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异装者、虐恋者以及认同并践行酷儿理论的异性恋者”。根据酷儿理论的定义,《奥兰多》中主要出现了四位酷儿形象:奥兰多、萨莎、哈里以及谢尔本文旨在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来解读《奥兰多》这部作品中的酷儿形象,探索文本中的酷儿形象与解构异性恋霸权间的关系脉络,从而论证异性恋是社会规训的结果。
在文本分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奥兰多》中出现的酷儿形象:奥兰多。通过摘录文本中的与酷儿形象相关的语句、段落,尤其是主人公与奥兰多与其他人物产生关系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性别操演理论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文本中“酷儿”不同的恋爱模式,论证性别的可塑性,进而解构异性恋霸权。
正如书中所描述,奥兰多的本质始终没有变。同样一个奥兰多,即拥有来自男性的爱,也拥有来自女性的爱;既爱上过男性,也爱上过女性。这本身就说明了性别不是爱情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四位酷儿形象,进一步论证本文的论点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