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Framed by Model of Investment: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Based on a Student’s Learning Diaries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一)课题目的
关于身份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在二语习得领域,身份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呈现出从结构观到建构观的发展趋势(高一虹,李玉霞 & 边永卫,2008),从静态的、单维度的研究转向动态的、多维度的研究范式。作为建构主义的领军人物,Norton(Norton Peirce, 1995; 1997, 2000, 2013)所提出的“投资”(investment)概念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二语/外语身份研究,探究语言学习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二语和外语环境下的移民以及非母语英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投资与诸如性别、阶层、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Kanno & Norton, 2003; McKinney & Norton, 2008; Norton, 2000, 2010, 2013, 2015; Norton & Gao, 2008; Norton & Pavlenko, 2004; Norton & Toohey, 2001, 2004, 2011);国内研究则聚焦于中国外语教育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及其与诸如动机、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关系,涉及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边永卫,2011;高一虹,程英,赵媛 & 周燕,2003;高一虹,李玉霞 & 李伟娜,2003;高一虹,刘璐,修立梅 & 丁林棚,2009;高一虹,赵媛,程英 & 周燕,2002;高一虹 & 周燕,2008;高一虹,周燕 & 战凤梅,2011;黄景,2009,2011;李淑静,高一虹 & 钱岷,2003a,2003b;秦丽莉,戴炜栋 & 赵永青,2018;吴红云 & 包桂英,2013;吴红云 & 袁加丽,2012),但很少从“投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对象还需多元化,可以将语言学习者身份认同延伸到专业身份认同,探究外语专业学习者对其专业的认同情况,丰富语言教育领域身份认同研究的广度。
此外鉴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化趋势以及原有“投资”(investment)概念的不足,Darvin和Norton于2015年提出了“投资模型”(Model of Investment),包括身份(identity),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资本(capital)三个核心概念,投资(investment)处于这三个概念的交互关系之中。目前利用 “投资模型”(Model of Investment)进行身份认同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Darvin和Norton(2015)提出的“投资模型”(Model of Investment),对国内某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三年(2014.9-2017.8)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该学生三年来所写的累计30余万字的专业学习日志,旨在对其三年来专业身份的建构历程做一个系统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想象身份认同(imagined identity),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资本(capital)这三个角度探究该生如何认同自己的专业以及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因素,丰富中国本土环境下的外语身份认同研究。
(二)课题意义
1.理论意义
“语言的使用者是人,语言与认同在国际上早已成为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的重要研究课题”(高一虹,李玉霞 & 边永卫,2008: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Block, 2003)的影响,研究者从关注语言本身的特征转向研究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是动态的、是斗争的场所、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变化是语言教育领域的各种权力关系以及种族、性别、阶层和性取向等影响学习的过程(Norton Peirce, 1995; Norton, 1997, 2010, 2013)。Norton(2013)认为身份就是指“人们怎样理解他们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怎样在时空中建构的以及人们怎样来理解对未来的可能性”(p. 45)。其基于投资的身份理论(Norton Peirce, 1995; Norton, 1997, 2000, 2013)被广泛用于跨国环境下移民二语学习者以及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身份建构,研究方法涉及历时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研究以及混合研究方法。但进行长期(两年及以上)跟踪调查的比较少,且主要为学习者身份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本研究以Darvin和Norton(2015)的“投资模型”(Model of Investment)为框架,利用历时质性个案研究方法,对某一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三年的跟踪调查,根据其写的专业学习日志对其专业身份进行研究,这不光对投资模型理论进行了基于个案的实证研究,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身份建构的外延,从二语学习者身份研究拓展到英语专业身份建构,丰富了二语习得领域的身份研究。
2. 实践意义
中国高校本科教育已经开始进入“大类招生”的时代了(郭英剑,2017a)。而“大类招生”带给目前所有专业的革命性变化,最主要体现在,今后所有专业都没有一年级学生了(郭英剑,2017b)。而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之下,英语专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源挑战。一方面,英语专业在就业中屡次被亮“红牌”。据报道,连续3年,英语专业毕业生高居“最难就业”前三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即便找到了工作,但并非发挥其英语之长(束定芳,2015)。另一方面,随着英语在中小学的普及以及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高,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上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与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比如商务、金融、经济、法律)等相比,英语专业没有任何优势和吸引力(郭英剑,2017a)。此外,英语专业自身的专业性也广受争议,英语专业被戏称为“没有专业”的专业。因此,如何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之下提高英语专业的吸引力,这将成为关乎整个中国外语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本研究以一名来自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优秀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对其三年来的专业身份建构历程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同时分析了影响其专业身份建构的因素。这将为大类招生背景之下,英语专业如何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加强专业建设,增强英语专业的吸引力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整理并仔细阅读该学生三年来的专业学习日志,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编码和主题编码。
2.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并掌握Darvin和Norton于2015年提出的投资模型理论
3.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并掌握日志质性研究的方法,并用于论文研究。
4.对该生不同阶段的专业身份建构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5.根据“投资模型”(Model of Investment)分析影响该生专业认同的因素
重点研究内容:
1.探索该英语专业本科生三年来的专业身份建构变化
2.分析影响该生专业身份认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