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基础
1. 笔译经历
作为一名英语系的学生,笔者对笔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过去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研修过数门语言翻译方面的课程,如:本科二年级的英语国家概况、中西翻译史、文学与翻译,本科三年级时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修辞与翻译……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对笔译实践有益的理论知识。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笔者也把握各类实践的机会,积累了一些笔译方面的实践经历:
1) 2015年参加浙江大学陈大为博士的“翻译马拉松”笔译项目,完成10000 字小说汉译英练习;
2) 2016年在担任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志愿者期间为外籍嘉宾提供翻译解答服务,并成为浙江省优秀志愿者;
3) 2017年研修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期间主持并参与小说《丁栅老街》的汉译英翻译项目,获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喻锋平老师的肯定,并在古文及半白话文翻译上积累了经验。
2. 对所选文本的介绍
此次笔译实践的文本“制造声音”来自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制造声音》,是书中的一篇完整短篇小说,为第七届百花奖获奖作品,其作者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的贾平凹。文本为3509字。
这篇小说的选材本是十分平凡而普通的,它写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杨二娃为了证实一棵树是自己私有的,而苦苦上访了十五年零三个月,在赔上的儿子和老婆之后,他终于换来了内心的平衡,而“我”——行署专员惠世清,出于内心的善良,举手之劳便解决了一个疯子力争了十五年的问题。而当树终于判给他后,他的精神支柱崩溃了,倒塌了,悄无生息地,在他为之献出一切的大树下死去了。尽管作者对这凄凉的近乎有些悲怆的结局的处理,采用的依然是一种平淡的近乎冷漠的叙述笔调,但仍掩盖不住这一小人物之死的莫大悲哀。字里行间体现了灰暗、冷漠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社会,让读者看到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而出现良知的泯灭和道德的滑坡;同时,以“制造声音”为题也让读者感知到,历史的实质是一个“言说史”,是个话语权不断转移的过程,尽管绝大多数“声音”最终在时间的长河里销声匿迹,但总有声音能够穿越时空,影响过去,造就现在,甚至奠基未来,颇具现实意义。
3. 选择翻译该文本的原因
选择翻译上述文本,原因有三:
首先,贾平凹自成较为鲜明的写作风格,并以其高产的作品量、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国内成为较受欢迎的文字研究对象。出生在山城农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贾平凹自幼体察民间疾苦,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其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笔者发现,在鲁迅、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中国近现代作家在国外高频率研究的同时,贾平凹的作品却鲜为人知,其作品的中文译本更是寥寥无几,甚至在国外常用的学术搜索引擎中有关作者介绍的词条都为数不多。因此,选择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作为英译文本,有利于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也符合原文作者在撰写文章时的最初目的。
其二,文本文风洗练、文言与白话同在,揭露了旧社会小人物令人唏嘘的悲剧,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来源于作家自身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行文流畅,字里行间透出独特又震撼人心的力量,结局孑然又引人深思,向我们呈现了独特的生命观和文学观。另外,所选文本为3509字,符合字数规定。
最后,笔者对汉译英的题材更加感兴趣,在本科的专业学习中也接触了大量的英文写作训练,在中文语言环境中修习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上也欣赏了许多优秀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对汉译英的题材更为熟悉与了解。
二、可行性分析
1) 所选文本作者拥有鲜明的写作风格,国内有大量关于其作品和创作主旨等的文献可供参考与探索。贾平凹的文字较浅显易懂,少有生疏字词,能在文本分析方面减少会产生的理解偏差;其文章优美,作为翻译材料,难易适中,不时有抒情的修辞穿插其中,使译者在两种文字的理解与转换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2) 笔者在翻译方面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有较好的英语综合素质和翻译专业技能;并在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学习中修习数门翻译课程,也欣赏了许多优秀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对汉译英的题材更为熟悉与了解,对此翻译形式有较大的兴趣;
3) 参与毕业设计撰写期间(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较少,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能够投入此次笔译实践;
我校图文信息中心电子设备性能优越,网络环境流畅,其中纸质藏书电子图书及文献数据库庞大,为笔译实践提供参考与帮助,既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又大大提高翻译效率;
三、笔译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对策
此次英译实践可能会碰到以下问题:
首先,中英文本中由对应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难译或“不可译”现象。在自源语言转换到译入语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存在文化方面的问题。中文与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别,会使文本中的一些意象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完全的对应意象,甚至有可能存在出现不可译的现象,原文文本也会携带一些隐含的文化信息。遇到此类问题,考虑采用归化的方式,例如将中文中的习惯用语转换成相应的英文习惯用语,并根据文本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较好的翻译选择。
其次,此文本中存在较多民间习语、非白话文及动作细节描写,例如 “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留此一双脚,他日小则拜跪上官,胼胝民事;大则跨马据鞍,驰驱天下”“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头偏梗着脖子,脖子上暴起了几条青筋”等,在翻译时会遇到相关内容的专业知识匹配不足的问题。为应对此类问题,笔者将大量查阅资料,在翻译开始前以及翻译过程中做好相关词汇和背景材料的积累。
再次,所选文本一些旧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胡言乱语,可能会为保持译文的准确度并表达出原文语言的优美方面带来难题。笔者考虑采用归化等翻译处理方式,结合积累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文本实际情况,同时向导师咨询,争取对译文做到“达意”又“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