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7-12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 历史背景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写于1813年,一直以来很受欢迎,并被广泛阅读。该书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对人物极其生动的描绘,——尤其通过个性鲜明和措辞巧妙的的对话而进行的描绘。简单和复杂的人物常常是令人啼笑皆非地不知道如何在言谈中表现了他们自己。特定的历史时代决定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金钱特别看重,影响波及婚姻观念。在这篇文章里面,书中大部分人物的婚姻选择都用来作为典型,证实金钱体现他们的婚姻价值取向。长久以来对于《傲慢与偏见》评论家们一直都在探究作者本人的生活对婚姻及女权主义的看法。以及其极具魅力,生动的语言的研究,而无论在哪个社会,婚姻观一直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中国当代的年轻人,他们开放而且能够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如今,90后作为社会的主体,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研究中,徐永鑫,陈艳,黄睿,贾鹏等人都对《做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做出了研究。其中徐永鑫认为《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折射了当时简奥斯丁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单纯的为了地位,金钱,荣誉或者容貌而选择的婚姻观是不道德的,但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必须考虑紧急因素,爱情的财富缺一不可的因素;陈艳认为简奥斯丁描述了女性在婚姻选择方面的成熟之处和误区,从小说中无不体现着作者在强调爱情在婚姻的重要性。女性意识也是简奥斯丁体现的另外一个要素;黄睿和贾鹏则是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了其中三类婚姻,认为莉迪亚和韦翰的婚姻是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夏洛特和柯林斯先生是建立在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才是自我实现的婚姻。 

在国外研究中,Linda通过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B.J单身日记》中的布里奇特的生活、个性和婚姻观念分析得出,认为世俗眼光尤其是母亲对女儿婚姻选择有重要的影响;Ceil认为在简奥斯丁生活的年代,婚姻并不是恋爱和浪漫的结合,而是作为保持和提升家庭地位的一种排列组合;Maslow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分为五个层次,需求金字塔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在《傲慢与偏见》中就体现了其中三个层次的需求。 

3.发展趋势 

爱情与婚姻始终是我们当代社会热议的话题,而《傲慢与偏见》中反映的婚姻观也依旧值得我们研究。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着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通过对比四对年轻人的婚姻,以及前人学者的各方面研究,总结经验并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那就是牢固的爱情是婚姻的奠基石。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 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简•奥斯丁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 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获得, 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 以与物质世俗有别。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1.基本内容 

通过对四对青年男女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魏肯,夏洛蒂与柯林斯婚事的描述,本文将从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描写。在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四种婚姻观;同时,通过作者对这篇著作的描写,分析出作者本人更加倾向的婚姻观念;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分析出当下人们较为接受的婚姻观。 

因此,通过讨论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了:为了财富而结婚的世俗婚姻和为了美貌和情欲而结婚的盲目婚姻都是错误的,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而真正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和理智基础之上的。整篇论文以婚姻观为主题,通过对比分析出最为理想的婚姻观,同时借此告诫现代的年轻人慎重对待爱情和混匀,追寻人生的幸福。 

2.主要问题 

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因人而异,以往研究中,涉及到婚姻主题进行分析的大部分集中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而笔者将从作品,作者以及当时社会的几个角度出发去分析因人而异的婚姻观。同时,笔者将结合现实去分析理想的婚姻应具备的前提和条件,同时表达出笔者个人理想的婚姻观念。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收集到许多学者已经研究过词汇呈现方式对学生及记忆的影响;通过多文献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本文收集到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的不同观点,为本文提供了许多比较资料。 

对比法: 对比法,也叫对比分析法或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再说明研究对象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分析出其异同点,同时也是可以做到更为客观的做出评价。 

读者接受理论:读者接受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接受理解的意义,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确立“读者中心论”,认为文本因读者的阅读而产生不同意义,而这些有个性的接受应受到重视。 


上一篇:西进运动时期美利坚民族精神研究_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TAG: 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