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选题的背景
《我生活的故事》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大学期间完成的处女作,且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并被翻译成不同语言,至今重印不断,广为发行,可见其影响之深。
海伦·凯勒把她童年和青年时代心理与智力成长的精彩生活写成了这本自传体的《我生活的故事》。这是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也是给了所有读者克服逆境的启示和信心,它会让所有拥有光明的人能重新解读生存之于生命的意义,生活之于人生的内涵。这也是她被称为十九世纪的奇人,二十世纪的英雄偶像,人类永恒的楷模的原因吧!
《我生活的故事》在国内的第一个译本是由王海珍翻译,王子野校订润色并发表在1980年《散文》杂志上。到现如今,本书的中文译本已不下10本。对于这篇文章的翻译,庄绎传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且能够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的最佳效果,易于读者阅读的同时也达到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而王家湘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归化策略,保留原文的结构和特色,但因为文化差异,很多独特的内涵使读者无法理解。
而本文选取庄绎传和王家湘译本的第四章的部分片段,从归化与异化角度对比分析《我人生的故事》的这两个中文译本,分析在此翻译过程中各自的翻译策略,从而阐释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的作品应该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度。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2.本选题的发展趋向:
虽然现在的翻译趋势是从归化走向异化,但必须承认的是无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译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交流。脱离了这一目的,翻译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异化翻译而言,如果只是为了保持“异国情调”而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笔者以为这种“异化”是不可取的。如:“说曹操,曹操就到”就不能生硬地直译为“Speak of Coo Cao and you will hear the steps of Coo Cao.”而英语习语“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 wings.”与之对应,英美人一看即其意。如此例子比比皆是。而完全采用归化译法又会失去原语的文化色彩,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原文中的用意。即使原文中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习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灵活使用,才能凸显习语的文化内涵。
译者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使者,其所面临的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面对这两种文化,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至少可采取三种文化立场:一是站在原语文化的立场上使用异化法;二是站在译语文化的立场上使用归化法;三是站在沟通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立场上。
在文化上趋向于“异化”,在语言上趋向于“归化”。从文化内容的层面来讲,翻译会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这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文化传播,而传播的又是异域文化,因此翻译应该采取异化策略;在语言形式上会以归化为主,这样可保证译语语言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以异化为辅,可增加译语语言的异域性和新奇性,译作的异化语言,成为目的语语言的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
总之,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争论一直都没有结束,并且还会继续下去。本文只是从《我人生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中的几个节选,从这个小小平面上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探讨所获得的结果,会对本人今后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异化与归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中,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人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高潮迭起的文化交流,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辨别文化之间的类同与差异;在翻译理论研究中通过文化层面广泛而深入、系统而具体的对比,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辨别它们的个性。通过对翻译文化法的研究,进而树立正确的翻译文化观,将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
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民族呼吁世界文化多元化,同时又要求保持各自的民俗风情和特色。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 要涉及到两种语言, 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异化”与
“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翻译策略,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做到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和相互渗透,才可以使译文保留原汁原味,最恰当、最完整地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传达出去,输送文化信号,从而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异国情调和语言文化特色,最终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阅读海伦·凯勒自传的过程中,你会对她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他人描述的现实世界所构建的她自己的想象世界所折服,她对所有场景的描绘充满了光感,色调感和音韵感,并通过她的文字所表现出,会使我忘记她的生理缺陷。
而我将通过对《我人生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如何把握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平衡点”。在我选取的这一章中描写了海伦·凯勒回忆他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沙利文到她家,她称其为“天使的到来”,也正是她老师的到来给了她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1:The most important day /I remember /in all my life /is the one /on which my teacher, Ann Mansfield Sullivan, /came to me.
庄绎传译本:在我的记忆里,安妮·曼斯菲尔德·沙利文老师来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王家湘译本: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那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英文多用物作为主语被称为无灵主语,而中文多用人作为主语被称为有灵主语,这是原文与译本之间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这时我们就需要考虑翻译的策略,就例1这句句子。两个译本都没有选择按照英文语序来译,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为这样更符合中文语序,而且这样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而本文又是散文体,更加需要注意调整这样的顺序。还有就是保留内容方面,庄把“I remember”译成状语“在我的记忆里”,比较贴切,连接上下文的同时也更符合上下文逻辑,而王省略了这个部分,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书中的第一句会有些突兀。
而我将通过对《我人生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如何把握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平衡点”。在我选取的这一章中描写了海伦·凯勒回忆他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沙利文到她家,她称其为“天使的到来”,也正是她老师的到来给了她翻天覆地的变化。
译者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使者,其所面临的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面对这两种文化,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至少可采取三种文化立场:一是站在原语文化的立场上使用异化法;二是站在译语文化的立场上使用归化法;三是站在沟通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立场上。对于这篇文章的翻译,庄绎传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且能够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的最佳效果,易于读者阅读的同时也达到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而王家湘的译本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明显错误,我也相信他是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可在翻译过程中过度使用了归化法,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充分地传达信息。
因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是选择归化法还是异化法,并不是绝对的,需要取决于具体情况,比如原语的文化背景,语言特色,译语的可读性,译语读者的理解等等。总而言之,归化法与异化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文本,不存在绝对的归化法或是异化法,只有灵活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使之协调并存、相互补充,才会有好的译本。
三、研究的方法于技术路线
经验总结方法(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Method):通过对翻译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运用所学翻译理论,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自己的翻译经验。
描述性研究法(Descriptive Study ):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是对各种翻译理论的一般性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文献研究法(Data Studies):在确定原文文稿为文学体裁后,我通过收集有关文学作品翻译的文献,获得了相关的理论和翻译经验,从而帮助我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翻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