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修辞是在话语中产生的艺术,在政治演讲中,修辞情境是进行修辞行为的根基,而修辞情境指的是政治主体所依赖的特定环境,政治修辞情境会不断变化与发展。著名演说中的修辞情境也是不所不在。因此,修辞情境对演讲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讲者唯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修辞情境,才有可能让演说更加有力,得到认可,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葛底斯堡演说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历时短短三分钟的演讲名垂青史。并被无数次的研究与探讨。因此本课题将从修辞情境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探其影响背后的高明之处。并试图探寻在修辞情境在著名演说中的特点。
西方修辞情境源于希腊词(Kairos),后经Bitzer的修辞情境观和Burke的新修辞情境观研究,有了如今对修辞情境更深入的认识。
西方古典修辞情境凯洛斯:
修辞情境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凯洛斯。在古希腊神话里,凯洛斯指的是一位身上和脚踝上都长着翅膀的神,着重事件质额维度。凯洛斯强调做事的恰当时机和做事的正确方法。尽管凯洛斯的内涵远没有这么简单,但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我们暂且可以把它理解为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下,抓住正确的时机,采取得体的手段所进行的一场修辞活动。
Lloyed Bitzer修辞情境三因素:
Bitzer在1986年发表了著名的《修辞情境》一文,试图突破新亚里斯多德主义修辞学传统。Bitzer认为,修辞情境实际上规定了言说必须对之作出适当的回应。而修辞情境因素用特别的方式限制了演说者在特殊情境中所能进行的适当或者有效言说,演说者应当正确地评估这些因素。Bitzer认为,修辞情境以紧急状态、受众、制约因素三个因为为标志。
Kenneth Burke修辞情境五要素:
Burke认为,人总是通过语言来改变态度和诱发动机,因此修辞环境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人一旦语言,就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修辞情境。早在1945年发表的《动机语法》一书中阐述了这一思想并间接地否定了Bitzer把修辞活动限制在有限的历史场合的做法,进而把情境扩大到人类共有的大环境。Burke将修辞情境分为行为、场面、执行者、方法和目的五要素。他认为,人们在演说中可能以不同的方式配合这五个要素,从而反映不同的态度,引起不同的行为。
陈望道先生六十多年前发表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论断。这一观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深得后人的赞誉,近年来修辞学界对此颇有些议论,对陈先生把修辞与情境诸关系提到这样高的位置提出质疑。
中国学者周红兵对此课题进行过研究,他在《修辞情境对政治演讲的控制》一文中,从“紧急状态或缺失”、“修辞听众或受众”以及“制约因素或限制”这三个要素入手,以美国总统布什“9.11”事件后演讲,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尼克松访华演讲等著名政治演说为例,分析其修辞行为。
纵观上述,尽管不少学者都已经深入的探讨研究过修辞情境的特点,因素等各个方面,但是在著名演说中修辞情境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要想更深入的在著名演说中研究修辞情境的作用,就必须从具体语境,背景下出发,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尽管不少学者都已经深入的探讨研究过修辞情境的特点,因素等各个方面,但是在著名演说中修辞情境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要想更深入的在著名演说中研究修辞情境的作用,就必须从具体语境,背景下出发,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因而本课题将从修辞情境的角度入手,分析葛底斯堡演说中具体修辞情境的影响及特点,并分析总结在著名演说中修辞情境的特点。
演说词中结构修辞较多,演讲是以感召听众为目的的语言表达艺术。葛底斯堡演说词被公认为最优美的英语演说词之一,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报》认为它是“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件十全十美的作品”,而马萨诸塞州的《春天共和党人》认为“它作为演说词的范文值得我们学习。强烈的情感和无限的才智能使之产生”。然而,最有遇见的评论出自于《芝加哥论坛报》:“林肯总统所作的献词将永垂史册”。因此本课题将以葛底斯堡演讲为例,具体从缺失、受众、限制三个因素分析修辞情境角度下的著名演说。
缺失:一种不足或障碍或待解决的事情等,总而言之,缺失是具有不完善并具有紧迫性的特征。缺失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具有修辞性,当它在通过话语产生了非常具有意义的改变时才具有修辞性。如9.11事件后小布什总统的演讲。9.11事件给美国的政治带来了极大冲击,因此美国政府希望通过一些必要的有效的举措来改变或者扭转这种局面,否则美国政府的权威性将失去运作。正是基于这种紧急状态,作为政府代表的总统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就是一个关于该事件的政治演讲,提升国民对政府的信心。
而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待解决的紧急状况是当时处于内战时期,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要求独立,为此爆发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美国南北部的不同经济状况造成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因此林肯通过发表演说这一行为,来完成其多重目的。而内战考验的,不仅是这个国家,更是政府能否长久存在。
受众:演说者演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就是以受众为导向的,如果演讲者的演讲没有获得受众的参与,那么这个演讲活动就无法实现最后的修辞目的。而获得受众的支持,则有同情战略,施压认同,信念认同等各种方式来让民众支持自己的主张和相应的行为,以改变目前的紧急状态。
而林肯对于奴隶解放制度一直坚持不懈,林肯坚信人人生来平等,不论种族,白人和黑人拥有一样的权利,人人生来平等。与听众站在同一战线上。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受众给予诚挚的感谢,并告知后人,为国捐躯的烈士不会白白奉献自己的生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具有意义的伟大举动
限制因素:限制因素或制约因素,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修辞局限就是指修辞情境要素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具体说就是修辞者在准备修辞话语时做出选择,以及受众就修辞者的话语做出相应反应时,对他们的决定过程造成了影响和制约的一些因素。在解决过程中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如在。林肯准备该演说时,邀请演说者对于林肯的期待限制等各种因素。
本课题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葛底斯堡演说进行分析,对其在修辞情境的角度下的特点进行讨论;借助资料调查,分析了解修辞情境在别的著名演说中的体现,总结修辞情境在著名演说中的特点和作用等。本课题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修辞情境的具体运用,更好理解政治演说中的艺术。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演绎法、例证法等。
【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修辞情境角度下的著名演说。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葛底斯堡演说进行分析,在修辞情境的角度下下,从缺失、受众、限制等方面着重举例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加直观的效果,通过本文的探讨分析,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理解著名演说的涵义。
【研究步骤如下:】
根据选定的题目进行文献检索,撰写文献检索和开题报告。
课题的前期需要先进行资料整合,整合内容主要围绕葛底斯堡演说的背景及修辞情境的基本观点。
基于修辞情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具体分析葛底斯堡演说中的修辞情境。
整理归纳葛底斯堡演说中的修辞情境,对于其他著名演说中的修辞情境举例分析,针对其中的特征进行探讨。
整理前期完成的成果,根据论文提纲,进行论文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