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 in The Feminine Mystiq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ism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贝蒂•弗里丹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女权运动家和社会改革家,非虚构作品《女性的奥秘》是她的代表作。《女性的奥秘》问世以来,常常被作为标志女权主意者自我意识新浪潮出现的一份文献,之后引发了现代女权主义著作的兴起。对于这篇女权运动的经典著作,多数评论将其视为美国历史乃至人类进程上重要的里程碑。有人女权运动历史角度入手,进一步肯定了该书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也有人从文学批评角度出发,否认了作者的部分观点。
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并试图解决了由“女性的奥秘”引起的“无名的问题”。有关于这一个问题是如何引起重大历史反响的,目前的研究还鲜有探讨,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作者编排行为与受众接受行为之间的关联结构,旨在探讨《女性的奥秘》作为文化媒介,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
结构主义提出了结构统一体不可避免的复杂性,结构主义的范式如果能得到适当的发展,能帮助我们在由不同时间构成的整体的条件下,真正开始对不同时间的具体性进行理性思考。作者可以根据作品内容的编排,使主题思想与读者内心发生关联。斯图亚特•霍尔以结构主义方法论分析传播过程,认为传播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诸多环节相互联系的系统,
本文认为,《女性的奥秘》中“无名的问题”的提出,是强调整体性和共时性的。对于传播内容的分析,不仅局限于讯息,还应该寻其深层结构,即意义或意识形态。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仔细阅读文本,掌握作者提出“无名的问题”概念时构造的整体系统
2)探索《女性的奥秘》出版推广对应的社会环境
3)探讨读者心态,总结《女性的奥秘》对受众的刺激效果
重点研究内容:
1. 分析“女性的奥秘”与“无名的问题”的“编码”深层结构
1)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实践决定理论,而理论对实践又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理论基础是任何概念在传播结构中重要的一环。书中“弗洛伊德的性唯我论”是“无名的问题”产生的理论基础,那什么样的理论依据是贝蒂•弗里丹驳辩性唯我论的理论基础,将是本文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2)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过后,人们普遍变得非常脆弱,产生了思乡、孤独和不安的情绪。但是这一环境同时孕育了男性主导思想愈演愈烈和女权主义兴起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较量。两股力量看似只与相别相关,但力量背后有可能隐藏着阶级斗争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3)根本动力。商业行为参与历史舞台在中国的历史中尚不多见,但在西方历史中已逐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营销策略的普及,销售概念能够影响甚至主导消费者的价值观。
4)推广的主要途径。教育和媒体(报刊杂志)被弗里丹认为是当时“女性的奥秘”得以推广的最主要的途径。然而书籍、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女性的奥秘》作为一本非文学书籍,其对的女性独立的鼓励与教育媒体对男权主导思想的宣传有着一定的对抗作用。
2. 分析《女性的奥秘》结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结构部件与文化环的对应位置。文化循环的五个环节分别是“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出于研究目的,可以先做临时性的拆分,找出深层结构在文化循环中的对应位置,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开端,各个环节既相互影响,又自我运行。文化产品的意义在形成过程中,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不会在预先规定的一点结束。
2)五个环节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按照文化循环的规律一直延伸下去,不断地融入到实践中,被重新定义。在阐释文化循环的各环节的连接方式时,霍尔指出,截然不同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形式被称为“接合”,这种连接并非总是必然或绝对的;它的形成和存在需要偶然的环境。深层结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才能制造出接合这五个环节的偶然环境。
3. 受众的“解码”过程
1) 概念普及的结果。通过梳理《女性的奥秘》出版发行后的一系列的现实影响,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态度、看法和反应。
2) 解决方案的反响。贝蒂•弗里丹在书中提出了针对“无名的问题”的数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虽没有实际的制约力度,但极力地鼓励家庭妇女将自身梦想付诸实践。简单的量化指标,如即时就业率变化等,能够更好地帮助理解文化参与社会的价值。
3) 文化参与社会的价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通过表征链在语言的话语规则的制约下运转,承载意义。并且在“解码”后,有意义的话语回产生效果、发生影响、取悦于人、引导或者劝说他人,产生非常复杂的感知、认知、情感、意识形态或行为结果,从而转化为具体社会实践,发挥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