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A Case Study of Xu Yuanchong’s Version of Tao Te Ching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老子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首位哲学家,而其经典著作《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短短五千字,因其文学思想和哲学内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所以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读者来说,《道德经》都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对其英译本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是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开创者,这一创新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带来了积极意义。他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把翻译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译环境选择译者,第二阶段是译者决定译本。该翻译理论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来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适应和选择,从而更好地理解译本。
目前,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理论角度研究一个具体翻译家的英译本,二是对国内外不同翻译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然而,现阶段从生态翻译学这个新兴视角来研究国内翻译家的译本比较少见,而且缺乏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解读。因此,在目前上百种《道德经》英译本中,本次研究选择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许渊冲的英译版,运用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译本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介绍《道德经》基本信息,并对其国内外英译本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
2)具体阐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3)进一步运用生态翻译学里的主要概念,对许渊冲的《道德经》英译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许渊冲《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该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并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理论,从宏观上探讨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完成和翻译策略选择的翻译生态环境因素,再从微观上分析译者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和选择。本文具体着重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该译本进行研究。
1) 语言维。在此部分,本文将具体从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组编和修辞的运用这三方面对该译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由于许渊冲的翻译背景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之下,其翻译语言的选择都是基于现代思想风格和现代语言的框架的。比如,许渊冲把“大道”翻译成“the divine law”,“divine”一词相比较于直译的“great”,能够与西方的宗教思想更加契合,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同理翻译的“law”相较于直译的“way”而言,更加正式,便于西方读者接受。
2) 文化维。在此部分,本文将具体从哲学、政治和道德这三个层面对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细节分析。文化维度指译者在整个文化机制里翻译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通过这个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译者在文化制度里适应和选择的方式。比如,许渊冲把“阴和阳”翻译为“the bright and dark side”,更便于不同于中国文化环境下的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3) 交际维。在此部分,本文将具体从信息的传播、因果的呈现和行为的完成这三个方面对该译本进行细节分析。语言是文字交流的方式,翻译是文字和非文字交流的方式,所以译者通过译文向读者传递原文信息时,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这个交流过程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具体到许渊冲的英译本而言,在翻译《道德经》第81章时,老子主要是在传递其价值观和生活哲思,许渊冲用“truthful”,“beautiful”和“good”来翻译文本中的“信”,“美”,“善”这些普通人少有的优秀品质,从而传递出了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
总体而言,本文重点研究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下,译者的翻译活动总是处于一个适应和选择的发展状态中,具体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下分析许渊冲《道德经》英译本适应和选择的方式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