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柳林风声》为例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5-01

On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A Case Study of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优秀的儿童文学可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激发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但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长期受到忽视,至今没有形成成熟的翻译理论,导致目前的现状是儿童文学译本质量良莠不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对等”翻译观,其核心目的法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首先考虑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能一味的忠实于原文,而要将读者放在整个翻译过程的首要位置。除了目的法则,功能翻译理论还有另外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要求译文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存在语际连贯一致,也就是忠实原文。在这三条法则中,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 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服从于目的法则。这一认知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及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近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名家翻译作品研究上,例如题为《林纾的儿童文学翻译》中,作者就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受当时历史时代与社会文化影响从而导致与现在不同的儿童观、翻译观和文学观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将目光集中于个案研究,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汉英翻译实践进行了汇报和总结,并以实例归纳出该作品儿童文学汉英翻译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也有些学者运用不同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接受理论、语域理论等剖析不同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国内近年来也陆续有学者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但大多集中于译本的对比分析进而得出优与劣的评定。本研究将通过对《柳林风声》汉译版本研读,着重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探究译本形成背后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目的,揭示功能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指导意义。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分别对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以及功能翻译理论进行研究

2)仔细阅读《柳林风声》的英文原著以及汉译文本,找出作者进行特殊翻译处理的地方

3)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探究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重点研究内容: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儿童文学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要适合儿童读者阅读与欣赏,并且能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儿童文学的内容、形式以及表达手法都要尽量符合儿童读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总的来说儿童文学需要具有教育性、趣味性以及形象性三个特点。在教育性方面,儿童读者心智不成熟,所以儿童文学起着帮儿童读者正确认识世界的作用;在趣味性方面,优秀的儿童文学能够在有趣的情节中,在轻松的说笑中,潜移默化地教授一个道理或得到一个有益的启示;在形象性方面,儿童读者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儿童读者,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只有形象生动的故事能够吸引他们,最终发挥教育性的作用。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拟采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结合儿童文学特点,在 “服务于儿童”这一目的的指导下,尽量做到措辞简单,形象鲜明,在词语、语气语调和语法关系的组合、词句的构成等方面充分再现艺术形象,帮助儿童读者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影像,激发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儿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翻译最本真的目的。

本文将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究译本形成背后的翻译目的,分析译者在处理《柳林风声》这部作品时采用的特殊策略,进而揭示功能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指导意义,具体方法论如下:

1)连贯法则。通常而言,译文必须能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同时在该文化及使用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就《柳林风声》的翻译而言,该原则要求译者充分利用译语丰富的表达,使译文读来或优美流畅,同时又充满“童趣”。

A.口语话语言:在描写气候时,成人文学会用“风和日丽”、“雷电交加”这样的词,而儿童文学可能会用“温和的风、暖洋洋的太阳”和“雷公公在发脾气”之类的词语。

B.选词

a.感叹词:译作中如啊、呵、哼、啦、嘞等的叹词不仅突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色彩,还让读者感同身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拟声词:译作中的拟声词运用娴熟,所产生的音韵美和乐感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容易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令人身临其境,赋予译文丰富的联想意义。

C.修辞

a.叠词:叠词构成有以下几种形式: AABB型、AABC型、ABB型、ABAC型、ABCA、ABCB等。译作中的叠词的使用让译文音韵美体现的淋漓尽致,故事娓娓道来,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感官,读起来琅琅上口。

b.押韵:押头韵和押尾韵等修辞手段创造出有趣的语音效果来吸引儿童读者。


2)忠实法则。忠实法则认为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但是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和目的法则,忠实的程度由译作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译文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文。译者在保持域内连贯的同时,确保不会产生理解歧义的前提下,适当改变句式或者调整句子顺序,围绕目的原则而进行翻译。句式层面多采取长句化短、增删文字等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文本,接受原文传递的信息。

A.句式

a.长句化短:英语文学作品中多用到一些长句、复合句,这是英语句子本身的特点,但在汉语中长句并不多见,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将诸如定语从句等长难句处理成短小简单的符合儿童阅读水平的句子也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的目的。 

b.增删文字: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为了使文章读来更加清晰明了,减轻译文读者的阅读负担,有时需适当地增删文字,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原文的情节要求,帮助小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c.改变顺序,符合逻辑: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使译文读来符合生活习惯,有时需要对原文的顺序做一定的修改,比如译者为了使文章更符合观察逻辑,按照合理的空间方位顺序去陈述。

d.成语、谚语、俗语的使用:译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谚语和俗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的成语堪称语言杰作。

B.注释: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会产生理解的困难。源语读者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译语读者从未听说或很难理解,这时就需要译者添加必要的解释说明。

C.图文并茂:形象思维是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儿童主要根据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认知自己身边的世界。配以声情并茂的图片,这样的翻译形式更具有亲和力,有利于儿童理解文字内容。


上一篇: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佐证《夜归人》的误收问题_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TAG: 儿童文学 功能翻译理论 柳林风声 英语论文